
江西鄱陽湖水量寥寥,一位女村民嘗試在僅余的水洼中撒網捕魚。
已在不同地方持續多時的高溫干旱天氣本周成為大陸與世界各地的共同話題。科學家直指今年以來北半球旱災處處,是幾十年來范圍最廣。突如其來的“驟旱”也日趨普遍。
在大陸,持續的高溫和干旱使多個省市區陷入電力短缺的危機,從東部沿海著名的上海地標外灘到西南部重慶的捷運都受到影響。
烏克蘭本周紀念獨立紀念日,同一天也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滿六個月的日子。此時此刻,這場戰爭仍沒有結束的跡象。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有以下每日熱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它們,BBC中文帶你一一回顧。

1. 高溫橫掃亞歐 2022年要成為旱災與高溫之年?

西班牙馬德里錫哈拉水庫(Embalse de Cíjara)——因水庫幾近全面干渴,1950年代水庫落成時被淹沒的梅斯塔古橋(Puente de la Mesta)重見天日。
科學家普遍指出,世界正經歷幾十年來范圍最廣的干旱,一些地方還刷新了氣象紀錄。突如其來的“驟旱”也日趨普遍。
從前,典型的干旱需要連續幾個季節以至于幾年的時間來形成,但科學家們指出,在許多地方,這模式已發生變化。
低降雨和極端高溫共同作用,瞬間造成干旱,這是北半球部分地區在這個夏天能看到的現象。
專門研究干旱的美國宇航局(NASA;美國太空總署)資深科學家本杰明·庫克(Benjamin Cook)說:“無論氣候變化是如何在影響著(今年的)這些旱災,隨著我們邁向日趨暖化的未來,我們必須為這些事態做好準備。”
受長達一個月的高溫與破紀錄低降雨影響,大陸最長河流長江正遭遇前所未見的干旱。
湖泊與支流水位下降,河床暴露,甚至讓湖北鄂州觀音閣有600年歷史的佛教石雕與礁石基座露出水面。
長江水位下降,導致水電站難以發電。一些地方采取應急措施節電,包括讓工廠停工,商店縮短營業時間,辦公樓關閉空調等,以應付用電需求高與供電能力不足這禍不單行的狀況。
長江沿岸大城市中,上海關閉了外灘與浦東著名的景觀燈光,四川瀘州更是分時段熄滅路燈,以減輕電網壓力。
2. 基辛格專訪:他所見證的動蕩時代與美中俄外交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又譯季辛吉)正邁向百歲,60年間,他曾經擔任過美國總統顧問和國務卿,并在和平與戰爭時期一直在國際舞臺上保持他的影響力。
這位影響力巨大而且經常引起爭議的人物接受BBC記者詹姆斯·諾蒂(James Naughtie)專訪,探討他目睹的歷史事件和時代劇變,以及美國與大陸、俄羅斯外交背后的故事。
3. 中美臺在軍事緊張中繼續互動 臺北宣布大增國防預算

8月份,臺灣“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在嘉義縣揭牌。臺灣總統蔡英文(左二)稱,為積極提升臺灣不對稱作戰能力,無人機產業將是未來發展重點。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裴洛西、波洛西)訪問臺灣以來的緊張局勢并未緩和,美國印第安納州州長埃里克·霍爾科姆(Eric Holcomb;侯康安)與聯邦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布蕾波恩)訪問團本周先后到臺北會晤臺灣總統蔡英文,北京持續表達強烈不滿。
近日訪問大陸的臺灣在野大陸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星期三(8月24日)與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會長張志軍會面。會面中夏立言表達了臺灣民眾對大陸軍演的不滿,張志軍則強調采取的反制行動是正義之舉。
星期四(25日),民進黨政府公布2023年度總預算案,其中整體國防預算達5863億元新臺幣(194億美元;1332億元人民幣),占GDP比率約為2.4%,較去年成長13.9%,是近年來最高。在臺海關系持續緊繃下,這筆預算格外引發關注。
4. 烏克蘭戰爭六個月:俄羅斯進退維谷,普京盟友女兒遭遇暗殺拉出新戰線
烏克蘭戰爭打滿半年 BBC回顧戰爭如何改變了世界
8月24日是烏克蘭獨立紀念日。自俄羅斯今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戰爭至今已滿六個月,并且沒有結束的跡象。
烏克蘭軍方說,這期間共有近9000軍人陣亡。聯合國確認已經有5500名平民死亡;雖然俄國沒有給出具體數字,但西方官員說,自從半年前入侵烏克蘭以來,已經有7萬到8萬俄軍士兵死亡或受傷。
烏克蘭已經失去了對五分之一領土的控制權。如果要保持獨立,烏克蘭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依賴外部世界的幫助。
在烏克蘭獨立紀念日到臨前夕,29歲的達里亞·杜吉娜(Darya Dugina)上星期六(8月20日)在莫斯科附近駕駛一輛汽車時發生爆炸時死亡。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星期一(22日)表示已破案,并表示烏克蘭對此負有直接責任。
杜吉娜的父親是俄羅斯著名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亞歷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據說與普京關系密切,可能是這次襲擊的預定目標。
烏克蘭官員否認與爆炸有任何牽連。
分析師葉卡捷琳娜·舒爾曼(Yekaterina Shulman)表示,無論誰應對此負責,這次殺戮“可能被用來在(俄羅斯)大陸激起一些公眾的憤怒,以證明國家采取更積極的鎮壓行動是正當的”。
5. 高棉詐騙與臺灣:營救持續之余,質疑聲音崛起

從高棉被拯救回臺的原住民青年與臺灣刑警相擁。
臺灣民眾在高棉遭遇騙局的每日熱點持續在臺延燒,輿論對此議題的討論出現分歧。民眾除了持續關注政府及民間團體如何援助受害民眾返臺,也開始批評前往該國工作的臺人警覺心不夠,甚至抨擊從事詐騙的臺人是否“值得”各界耗費大量心力進行援助。
臺灣刑事局國際刑警科科長李泱輯向臺媒表示,臺灣人會去高棉的有3類人,“被騙去的人口販運被害人、知道自己去參與犯罪的、正常工作的民眾”。
持續援救涉入人蛇詐騙集團人員的臺灣立法委員伍麗華則對BBC中文表示,這起事件背后,再次凸顯出人口販賣在臺灣并未止息,而原住民社群再次成為人蛇組織之目標。
自今年開始陸續收到民眾陳情,至今伍麗華與政府機關合作,已經援救了約20名原住民青年回到臺灣,但前來求救的資訊仍未間斷。出身原住民家庭的伍麗華向BBC中文分析了她的經歷和觀察。
6. 習近平終于要外訪了?

在俄羅斯和大陸各自與世界交惡之際,兩國首腦許諾中俄關系“上不封頂”。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佐科威)表示,大陸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都計劃出席11月在巴厘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他在本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習近平會來,普京總統也告訴我他會來。”
印尼是本次G20峰會的輪值主席國,這也是首次有消息確認兩位領導人都將出席這次峰會。
對于普京和習近平這兩位世界矚目的領導人而言,此次出席具重要意義。一方面,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8月臺灣海峽局勢急速升溫,美國在兩次事件中分別譴責俄羅斯和大陸,而現在三國領導人可能將同時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上。
另一方面,在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習近平第一次離開大陸,他只在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大陸25周年時離開大陸內地;而普京的對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收到參加會議的邀請。
7. 大陸17部委集體推出措施鼓勵生育有效嗎?

為了減緩人口增長,大陸自1980年代開始執行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但近年來逐步放寬。
近日,大陸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發布多項支持生育的措施,涵蓋住房、托兒等多個方面,期望以政策帶動低迷的生育率。
文件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包括增加托育服務、完善生育休假機制、解決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完善促進婦女就業等。
但社交媒體上,網民卻不這么認為。微博網民“狂風戲沙”說:“因為窮,房價太高,買不起大房子,老人來看孩子住的地方都沒有。 因為窮,必須雙職工打工人,父母沒時間照看孩子。 因為窮,送不起外面各種高大上的私立托育機構。”
人口問題專家對BBC表示,大陸政府的新政策只是在解決“養不起”的問題,效果不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