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環境

環境是我們建構身心發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個性的習得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是最為核心的要素,他們將影響和伴隨我們的一生,并決定著我們的幸福指數和成就的大小。

孕育我們身體的環境來自于父母的自然身體機能,同時也受父母知識文化的影響,這在人類學上稱之為優生。這個環境權力完全由父母決定。

當我們誕生后,父母三觀建構起來的家庭文化便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第二大環境。在這個環境里,我們將完成性格的打造,同時也將形成自己基礎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命運也將在這兩大元素的肩挑下走向自我的人生道路。

具體實踐中,我們的智商和情商起點在父母的三觀中。父母用自我在社會階層中所獲得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來引導我們認知世界。我們性格中的"態度、意志、情緒和理智"這四大元素的建構也是基于父母的性格影響。"三歲看老"是父輩們的"杰作".

性格已經形成后,我們的生活方式便受其掌控。能在后期得到改造的都是極少數。"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大量存在的。不少的父母都知道這個哲理,但要進行改變就是一件對自我的否定。改變性格,并非易事。改變性格就意味生活方式的改變,新的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新的思維和實踐標準。重建一種生存和發展的標準,這非一般的心智能力所能完成。大人小孩都如此。

小孩帶著性格和生活方式進入學校環境,這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第三大環境。"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補充和完善"開始得到體現。孩子的不良性格和生活方式開始接受學校、老師和同伴的洗禮。改良的效果來自于老師的"強權"或"興趣激發"到"性格糾偏",有時也來自于同伴的"抵觸"到孩子的"自醒",但這一點非常的不容易做到,如果在幼稚園和國小低年級得不到父母的比較后"自悟"引導,改造孩子的性格幾乎不可能。而作為學校核心地位的老師,利用"強權"的效果并不大,更容易引來孩子的反感甚至心理傷害。體罰就是這類現象中的"暴行"."黃金棍下出好人"只是暫時的改變了孩子的生活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用武力的方式強迫孩子學習或變得"勤勞"和"善待"人事。用"武力"教育好的孩子不會超過好孩子總數的萬分之一。

如今教育界都非常看重"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其中的核心就是建構一種從智商到情商發展平臺,讓孩子在智商和情商中獲得認知沖突,從而修正自我的認知。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有我們的智商和情商受到外界的"傷害"時,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的"無知"狀態。這在小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吃一塹長一智"這個作用強大而美麗。"實踐是檢驗和發展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含義博大精深,對國家及每一個人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從學校人變成社會人后,我們有開始步入職業行業。這個行業又將成為我們的第四大環境。這個環境將會在我們智商和情商下的"三觀"中成為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又一平臺。

在這個平臺中,我們每一個人就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被這個環境從"有夢想"同化成"沒有夢想"的職業為生人士;一種是在"永不褪色的夢想"中突破環境的思維和實踐局限而走向真正的自我。

因為我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的社會普遍性,我們基本上都很難在環境中實現鳳凰涅槃。除非自我有發現和利用"貴人""貴事"的本領,否則,我們就是環境的奴性產品,這在體制單位中比比皆是。今年春晚中的《坑》基本上概括了大陸式"體制單位"的囧態,越是落后的單位越是明顯。

完成職業所承擔的義務和職責這是基本的認知技能,這也是我們適應職業環境的基本素養。但這未必就是我們每一個職業人的初心夢想和熱血地帶。"識時務者為俊杰"其中的"識時務"既指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又是指的是超越環境的能力。遺憾的是,我們不少的職業人都把簡單的"混單位場子"當做了識時務。

通過慢慢的浸潤可以達到適應職業環境,突破職業環境的局限需要智慧的能量。

智商可以幫助我們在職業環境中找到行業發展的核心發展點,我們把這個核心點"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鍛造出來,這就是一種突破。相信每一個行業單位也是需要的。只要能做到一點,至少會成為行業優秀。在常規中發現缺陷,在缺陷中找到發展商機,這就是智商的行業化成果。這個成果很那鍛造出來,但永遠沒有談戀愛和生孩子難,更沒有抽大獎那樣難上加難。我們有智商,還得有堅韌不拔的性格來支撐。智商只有在良好性格的營運下才會發揮作用,這已經是天經地義,無需實踐求證。

情商更是實現推動職業發展的主動脈。突破環境首先是協調環境,在和諧的常規環境中實現超越,這需要一定前衛性的思想和實踐"游說",這個游說需要的是我們自我改造環境的實力而不是簡單的方案或計劃。當然,這也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兒。就學校而言,改變學校環境就是對學校領導層面的思維和實踐改造,這遠比改造自我更為艱難和復雜。沒有強有力的情商去調和,這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大量的學校"都是校長一個人的學校"背后的真相就是這樣的。

在大陸的教育發展序列中,不乏智商的運營,最缺乏的就是家長、學生、教師、學校領導和上級行政部門之間共同形成的"情商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就是文化。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是她的作品。

我們被環境同化,那是我們格局不夠。我們改造了自我,再去改造環境,這才是真正的發展。

學校在德智體美勞環境全面發展中育人育分,這是教育發展的軸心。而在"育分"環境中"育分",這既是違背了教育的發展,更是讓學生和老師越"育分"越落后的行徑。只有"育分"的環境,學校的落后便不言而喻了。"分"永遠不是學生社會情感力的價值力度。

發現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都是從改造自我的思維和實踐方式開始。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