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風故事

我的家鄉坐落在一個享有三千年周文化歷史的禮儀之鄉――岐山縣范家營村。這里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不僅走出了許多名人名家,留下了不少讓后人流連忘返的名勝古跡,坊間流傳的各種西府名吃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身為一名遠離家鄉二十余載的游子,我留戀我的家鄉,無數次在夢里看見久違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我思念我的親人,恨不能常相伴左右,盡孝行禮。但我一直深愛著這里、深愛著他們,因為那里有滋養我成長的土地,有相伴我漸漸懂事的身影,有成就我長大成人的家風故事……

我的家庭從我記憶的阿公那輩起就屬于貧困人家。幾間年久失修的老屋,一張打了補丁的炕席上祖孫三代相擁著圍坐在一起,夏天用來冷藏食物的那口老井一直靜候在角落,隨時準備把甘甜可口的井水提供給一家幾十口人喝。父輩共有七個姊妹,聽說二姑秋鳳像極了阿么,大眼睛、一雙小酒窩很是漂亮,卻在三歲那年因疾病夭折。五叔因家里男孩多、吃不飽從出生就送給了人家。五叔是父輩中個子最高、長得最帥且極有才華的一個人。我的阿么1.68米的高個子,長著一雙不同于同齡女人六寸金蓮小腳的大腳丫子,干起活來都帶著風。阿么是1942年河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蝗蟲災害后,一路乞討隨舅爺、姨奶一家逃難到我們村的。為了求生阿么在十七歲的時候嫁給了比自己大九歲的阿公。我考上大學部要走的那天,阿么高興地提來了煮熟的雞蛋,烙了我最愛吃的油餅。阿公一生不會斷文識字,只會種莊稼,但他卻深懂勤儉持家、為人正直、誠實、守信的道理。自打我懂事起,阿公就經常給我講做人處事的道理,至今想起來依然受益匪淺。阿公老年因一次意外左腿受傷走路有點跛,但從來沒有停歇過,幫助兒孫們過好日子、晚輩們能夠成才是阿公一生最盼望的事。

父親在家里排行老二,從小懂事、好學上進。父親常常給我講起阿公年幼時所受的疾苦,他說他最感恩阿公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情況下,能供自己上學。父親堅持上學到國中,國中第三年因文革停課回鄉勞動。1969年父親應征入伍,光榮的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在部隊父親積極肯干,從不叫苦怕累,先后入了黨,提了干。在海拔四千多米的西藏高原上修建飛機場,一干就是十年,一個與天斗與地斗苦樂相伴的十年。在部隊雖然苦,但父親卻說軍旅生涯是他一輩子最難忘最驕傲的經歷。1979年為了照顧年邁的阿公阿么和年幼的孩子,父親轉業到地方從事行政工作。四十歲那年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父親離崗報考了寶雞黨校,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獲得了大專文憑。父親備考復習拼搏的身影和侃侃而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神態始終留在我的腦海里,看得出他是多么珍惜感恩組織給他第二次學習的機會。父親用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經歷,告訴我們做兒女的干工作就要干一行專一行愛一行,盡職盡責,誠實守信,嚴以律己,一個人要把品德、節操看的比生命都珍貴。

在阿公去世后,父親無微不至地照顧阿么,沒想到的是在帶阿么去縣城看病,即將出院的時候卻因高血壓并發癥致阿么去世,父親因此內疚不已,大病了好長的時間。父親牽掛五叔,他覺得把五叔從小送人是件不忍心的事情,他有義務盡可能地去幫助五叔,面對人生的各種困難和選擇。父親經常回鄉看望三叔和姑姑,三叔57歲那年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姑姑因常年患類風濕行動不便,在送去溫暖的同時也帶給他們樂觀豁達的心態。父親惦記大伯的身體,操心四叔孩子的婚事,掛念遠在河南尚且在世的姨奶,祭念遠在涇陽曾不遺余力接濟家里已故的老姑……有那么多讓他放心不下的人和事。父親在縣城工作,不管什么時候村里誰家有困難有事,需要幫忙他都跑前忙后、有求必應,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

我的母親身高1.5米,體質單薄,完小文化程度。父親在部隊的時候,母親在家侍奉公婆,照顧年幼的孩子。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織布紡線到深夜。后來隨著父親轉業、農村實行分產到戶,為了不影響父親的工作,我母親的農活就更重了,家里地里的事全落在了她的肩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為了不耽誤給我們做鞋子,她經常把活計隨身帶上,利用閑暇時間趕活。就這樣母親無怨無悔忙碌了春夏秋冬。父親的工資收入微薄,母親就用養豬、種經濟作物賺的錢補貼家用。小時候我很好奇媽媽為什么做完飯老不著急吃飯,為什么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身體那么柔弱的她怎么能干動那么重的體力活……長大后我明白了,媽媽不是不餓,她要先讓我們吃飽;她不是愛穿補丁的衣服,因為家里的新衣服只夠我們穿;媽媽身體爆發的小宇宙是因為愛我們、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更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就是我的阿公、阿么、父親、母親的點滴往事。是他們這種勤勞善良、艱苦補素、助人為樂、為人正直、敢于擔當、熱愛生活的精神,時刻激勵我成長和進步。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倍感欣慰,也感到無比的幸福。這就是我的家風故事。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繼承著這良好的家風,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善待影響身邊的每一位親人和朋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誨我的下一代,做黨的好兒女,為大陸的繁榮昌盛貢獻綿薄之力。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