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謙益談到《芽籠·芽籠》的“臭雞蛋”,他說:“選‘臭雞蛋’來罵人是無心的,但有心的人會覺得是福建粗話的諧音,我因此被一些觀眾罵到臭頭。我哥哥孩子的學校校長還叫學生不要看《芽籠·芽籠》,不要學罵‘臭雞蛋’,因為是粗話。”
劉謙益(紅衣男)在電影《小孩不笨》的老粗家長角色,讓人記憶猶新。(檔案照)
養生之道多喝水
劉謙益的養身之道,還包括推掉應酬。他說,演藝圈的應酬很多,如今70歲了,希望日常作息更正常,便開始推掉應酬,“你一直推,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會叫你出來了。也不是完全不應酬啦,幾十年的朋友約我吃飯,我還是會去。但希望一些人可以理解我已經老了,需要更多時間休息。”
他說,自己雖然老了,但要更加敬業樂業,“我覺得這份工作很適合我這個年齡的人。我沒有什么學問,只讀到中學,這份薪水可維持現在的生活,我是很開心的。這份職業也算是一種娛樂,我在表演中找到樂趣。凡是跟工作有關的,我盡量去學習。我會更敬業樂業,求變求新,把新元素放進表演里,這對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
《聯合早報》在專訪日前,給劉謙益布置了功課,讓他想一想,此刻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事。專訪當日,他告訴記者:“我到了70歲,也沒有什么成就,沒有分量去教人家人生大道理。這七個點是關于我個人的。”六件事關乎私生活,第七件事關于當演員。
劉謙益過去多次提及,希望能演戲演到70歲。他在今年“達標”了,70歲了,從他的外形上看不出來吧?年輕與否,心態是關鍵。社交媒體臉書、IG、TikTok賬號他都有,會跟年輕藝人學習新事物,在花甲之齡接觸潛水,為表演工作注入新意,1986年進入演藝圈至今,求變求新的心不變。
來到第七件事——演藝工作。
信仰是精神依靠
懂得放下 活得通透
劉謙益有六個兄弟、五個姐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他們當中,有做過心臟繞道手術,接受氣囊血管成形術的,有膝蓋出問題的,而我只是膽固醇高了一點點。以前有過蛋白尿的問題,現在沒事了!我不是‘好練’,只是覺得喝很多水,吃很多水果蔬菜很重要,我也會嘴饞,但吃了大餐后,若覺得不太健康,之后會忍住食欲,盡量控制飲食。”
60多歲仍是月光族
喜歡唱歌 小賭怡情
劉謙益喜歡福建歌曲《我問天》,他在難過的時候會看看天空,“天空那么大,它會包容你的不開心和委屈。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想象自己的心胸像天這樣大,凡事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人際關系方面,他曾被不禮貌對待,被誤解,面臨不是冤家不聚頭的窘境,但快樂傷心由自己決定,調整好心態,就可脫離情緒的苦海。
劉謙益說,過去除了當演員,也做建筑生意,結束生意后,又當保險代理人,工作忙忙碌碌,應酬多,陪老婆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現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很多時間陪老婆,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他說:“沒有經濟基礎,怎么維持你要的生活?你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但也是要錢,所以經濟基礎很重要。比較不幸的是,我年輕的時候不會儲蓄,我是月光族,到了65歲才覺得當月光族不是辦法。”
劉謙益是道教徒,他說每當感到迷茫時,信仰是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有些人活得很不開心,總是怨天尤人,埋怨世界不公平,人家活得那么好,擁有飛機、私人游艇,自己卻連一輛破車都沒有。我不是要宣揚宗教,但我覺得,有一個信仰,會教人家看開點,有寄托,有依靠,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第一件事非常實際——養老的經濟基礎。劉謙益透露,他60多歲的時候,還是個月光族。
他的經濟來源還包括每個月可領取的698元公積金存款,“因為我是月光族啊,哪里有錢進來就哪里好,所以我已經拿(公積金)蠻多年了。以前也買過保險,但都已經滿期了,那些錢也花光了……”
今年70歲的劉謙益,依然老當益壯。他坦承自己因為貪念,到了60多歲仍是月光族,后來才懂得存老本。他的養身之道,是多喝水多吃水果,推掉不必要的應酬,最重要的是,心態正確,懂得知足常樂。現在的他,珍惜與妻子和手足相陪伴的時光;對待演藝工作,他要求自己敬業樂業。從七件事,認識這位老戲骨。
記者提出,年輕演員未必愿意朝“甘草之路”發展。劉謙益答道:“戲劇里有甘草演員,情節看起來會比較生動。比較年輕的演員,或許想走偶像路線,覺得更受歡迎。其實,如果你可以做偶像,還可以當甘草演員,那不是更加好咯?”
劉謙益與妻子相知相惜42年,育有三子女。談到妻子,他告訴記者,出門做訪問前,老婆叮嚀他駕車要小心,“這樣的一句話,就讓我覺得很溫暖了。”
劉謙益曾跟他人合股做建筑生意,當老板,夢想賺大錢,住大房子,坐豪車,“可是,幾十年來都沒有達成這些,現在我老了,放棄了。但我還是幸運的,70歲了新傳媒還雇用我,給我穩定的收入。我不知道還可以做幾年,但趁現在還有這個收入,趕快惡補,臨時抱佛腳,盡量儲蓄,存養老的錢。我們不知道可以活多久,所以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當演員的薪水,可以讓我過想要的生活,綽綽有余。”
橫跨大小屏幕的劉謙益,演過許多市井小民和人父角色,也在戲中當過黑社會老大、大耳窿和拉皮條的,角色口頭禪多次制造話題。他在1995年的劇集《是非屋》中扮演大耳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表達喜怒哀樂;在1997年的《驟雨驕陽》中,他經常罵人“老烏龜;他在1998年的《芽籠·芽籠》演拉皮條客,“臭雞蛋”三字滿天飛;在2002年上映的電影《小孩不笨》中,他飾演老粗家長,開口閉口就是“令伯”;在2018年的《西瓜甜不甜》中,他演的“西瓜叔”對著“榴梿嫂”陳莉萍罵道:“你臭不要臉!”把人罵得那么精彩,有記憶點,著實有功力。
劉謙益(左)在《芽籠·芽籠》里飾演的皮條客,經常罵人“臭雞蛋”。右為演員洪培興。(檔案照)
本地演員劉謙益曾在1997年的訪問中,分享有關年齡的小故事。他說,妻子的親友很驚訝她為何年紀輕輕,要嫁給一個老頭兒,然而結婚那年,他才30初頭。他當年笑說:“這樣也好,11年前我已經像50幾歲的人,11年后還是一樣,歲月不曾在我的臉上走過。”
2011年7月中,劉謙益申請自愿禁門令,避免涉足本地賭場。他認為小賭可怡情,但關鍵在于小賭。聊到這里,他解畫讓自己變成月光族的“貪”中,包括賭博。他笑說,年輕時住的甘榜地帶,似一個賭窟,“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受影響了,血液里流著賭的因子,只要賭,就會有快感。”他強調小賭才怡情,“所謂的怡情,我是個中人,深刻了解。”
劉謙益1986年進入電視臺,36年來從沒離開過。他說:“我一向敬業樂業,對工作有責任心,很專注地去做。不要遲到是我的座右銘。公司會看到的。我覺得公司留人,未必是因為演技很厲害,而是因為工作態度很好。”
聊完健康,他接著聊心態調整。
他憑借《驟雨驕陽》的表現,在1997年榮獲《紅星大獎》最佳男配角獎,也曾憑主演的《OK先生》提名最佳男主角獎。
劉謙益憶述,婚后沒錢,無法去太遠的國家度蜜月,夫妻倆去了馬來西亞云頂,卻在那里啃面包。上個月,他相隔多年后帶老婆去云頂,算是彌補當年的拮據回憶,“好吃的,好玩的,購物等,全部都帶老婆去經歷。三餐也一定要陪老婆吃,不可以因為賭博而不陪她。”
第六件事是信仰。
他提醒樂齡人士,除了打冠病疫苗,也莫忘流感和肺炎預防針,可適當進補,但不要過度補身。運動不可或缺,他喜歡游泳和散步。
他說:“少來夫妻老來伴,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我們1980年認識,1982年注冊,1984年舉行華人婚禮,在一起已經42年了。是我追求她的,我長得很磕磣,我老婆算是美女,有辦法追到她很開心。正如我說的,我因為貪念成為月光族,以前的日子過得很辛苦,都是老婆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
劉謙益說,今年2月初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回來——他在家中浴室跌倒,所幸沖力得到緩沖,他先撞上門框再墜地,若直落地面,頸部或重傷。他有四處骨斷,包括右眼下方的骨頭,醫生替他植入鐵片支撐眼部,額頭和眼部也留疤,“經過這次意外,我更覺得70歲了,要好好規劃以后的生活。”
劉謙益提出的第五件事是娛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身心愉悅,或可免去疾病。他喜歡唱歌,笑說這個興趣會帶來收入,“我被邀請去登臺表演,有錢賺的,所以得把歌練好一點,多練幾首,不要唱來唱去都一樣!”
與妻相知相惜42年
另一至關重要的事是健康。劉謙益加入電視臺時,被診斷有腎結石問題,他聽醫生的話,每天喝很多水,吃很多水果,飲食習慣維持至今。
西瓜叔的“臭不要臉”則參考了大陸節目《歡樂喜劇人》,他說:“我們罵人說‘你不要臉’,他們是說‘你臭不要臉的’,這樣說更加生動,觀眾會覺得有趣,而不只是覺得你很兇。我喜歡在表演里加一點調味料。”他指出,當甘草演員要與時并進,多在社會上走動,看到有趣的人事物就記下來,日后放入表演中。
設計口頭禪引起話題
之所以“月光光”,因為他太會花錢,“年輕的時候,我老婆經常講我貪,因為貪,所以沒有存到錢;因為貪,所以變成了月光族。到底貪什么?不詳說了,讓讀者想一想。”
有關手足情,劉謙益透露,排行老三的弟弟在2015年因癌癥病逝,“我之前都沒有時間陪老婆了,哪里還有時間跟兄弟相處?兄弟各忙各的,很少聚在一起。直到醫生說,老三只剩下三個月,我們才常常約他出來,幾個兄弟陪他吃飯。大家都很傷心的,包括患絕癥的弟弟,但大家就裝作開心……”
劉謙益說:“心態不正確,你會活得很辛苦。活得很辛苦,哪怕你吃什么水果,喝多少水,長期處于憂慮狀態,不會開心的。做人不要計較太多,要懂得放下。我個人認為要活得通透!通透就是,不要對別人抱有太大期待。期待越多,你就會不高興。不要以為你付出了很多,就會得到相應回報。處之泰然,心情就會好了。”
老三離世后,兄弟持續相約,他說:“為什么要等到時日無多才聚在一起?忙歸忙,但總有時間的。幾個兄弟一有空就相約喝杯咖啡、吃飯。要一直堅持下去,因為大家都很老了。”
調整心態包括懂得知足常樂,他說:“說得容易,但你真的會知足嗎?我也還在修煉。不要去奢望獲得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東西,要克制欲望,才有辦法知足常樂。克制欲望是一種修養。”
他在60歲之后接觸潛水,并喜歡上潛水,若不是疫情搗亂,幾乎每個月都去潛水。旅行也是他的心頭愛,人在國外,瑣碎的煩惱可暫時拋諸腦后,在無憂無慮中調節身心靈。